在线提交问题/建议
你是否要取消绑定(第三方名字)账号?
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,更要活在民间。西溪小花篮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,是许多杭州人的童年记忆。如今,能看到小花篮的地方,大概就是西溪湿地了。
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,增进广大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,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。 近日,“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”代表性传承人洪立萍给诚园社区的小朋友们带来了生动有趣的一课,制作非遗作品——“西溪小花篮”。
“我知道,这个是用竹子外面那层皮做的”“小花篮可以给我用来放玩具”“那个竹子做的铃铛可以挂在我房间的门上”还没开始制作,小朋友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。当小朋友们拿到细细的竹篾时,仿佛回到了第一次学习用筷子一般,小心翼翼,一头雾水。别看简单的几步操作,要想叠成指甲盖大点的六边形,可是难坏了现场的小朋友们。洪老师耐心地走到每位小朋友身边,教了一遍又一遍,在洪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下,小朋友们渐入佳境,掌握了技巧,巧手如梭,当编出一个六边形的“眼”后,小朋友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。
别看花篮这么小,做起来却非易事,“西溪小花篮的编织前后要经过数个步骤,选材、撕篾、上色、搭底、编织、别口、收边、插篾。其中最难的工艺是要把手腕粗的苦竹用刀劈再撕成2mm宽、2mm厚的竹篾。咱们课上用的竹篾都是我自己撕的”洪老师说道。“我希望对这门手工艺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加入进来,将这门手工艺一起传承下去。我的梦想就是想让西溪小花篮走出国门。”
通过这堂“民间艺术”课,让社区的小朋友们了解蒋村“老底子”的手艺,体会了一把匠人精神,更是传承了中华文化技艺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,更要活在民间。西溪小花篮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,是许多杭州人的童年记忆。如今,能看到小花篮的地方,大概就是西溪湿地了。
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,增进广大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,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。 近日,“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”代表性传承人洪立萍给诚园社区的小朋友们带来了生动有趣的一课,制作非遗作品——“西溪小花篮”。
“我知道,这个是用竹子外面那层皮做的”“小花篮可以给我用来放玩具”“那个竹子做的铃铛可以挂在我房间的门上”还没开始制作,小朋友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。当小朋友们拿到细细的竹篾时,仿佛回到了第一次学习用筷子一般,小心翼翼,一头雾水。别看简单的几步操作,要想叠成指甲盖大点的六边形,可是难坏了现场的小朋友们。洪老师耐心地走到每位小朋友身边,教了一遍又一遍,在洪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下,小朋友们渐入佳境,掌握了技巧,巧手如梭,当编出一个六边形的“眼”后,小朋友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。
别看花篮这么小,做起来却非易事,“西溪小花篮的编织前后要经过数个步骤,选材、撕篾、上色、搭底、编织、别口、收边、插篾。其中最难的工艺是要把手腕粗的苦竹用刀劈再撕成2mm宽、2mm厚的竹篾。咱们课上用的竹篾都是我自己撕的”洪老师说道。“我希望对这门手工艺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加入进来,将这门手工艺一起传承下去。我的梦想就是想让西溪小花篮走出国门。”
通过这堂“民间艺术”课,让社区的小朋友们了解蒋村“老底子”的手艺,体会了一把匠人精神,更是传承了中华文化技艺。
如果你也参与了本作品的创作,请选择你在片中担任的职务并申请
站外播放量
加密分享权限:
修改权限后,已发出的链接权限也将更新关闭分享
可以将链接发送给你的微信等好友
微信扫码
添加创作人服务经理
为你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
互联网ICP备案:京ICP备14003808号-1
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903号
评论